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隨著科技進步和醫療需求變化,遠距醫療蓬勃發展,行動醫療推車(Telemedicine Cart)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利器,尤其在神經照護領域,更展現出其獨特的價值。行動醫療推車整合了視訊會議、醫療設備和電子病歷等功能,讓醫療專業人員得以跨越地理限制,提供即時且高品質的遠距診斷和治療。本文將深入探討神經照護領域行動醫療推車的三大採購方案,並分析其優缺點,協助醫療機構做出最佳選擇。

方案一:行動推車—靈活高效的首選

行動推車是目前市占率最高的類型,約佔 65%,其高機動性和廣泛適用性使其成為醫院和診所的理想選擇,尤其在急診科更是不可或缺。這些推車配備了整合式攝影機系統、醫療設備和運算單元,提供無縫的遠距溝通。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行動推車的需求激增,僅在 2020 年至 2023 年間,美國就部署了超過 30,000 台行動裝置。其便攜性和與視訊會議軟體的相容性,使其成為多專科使用的理想選擇。

優點:

  • 高機動性:方便在不同科室和病房間移動,適用於各種場景。
  • 多功能性:可整合多種醫療設備,滿足不同診療需求。
  • 易於部署:快速安裝和設定,縮短上線時間。

缺點:

  • 設備整合複雜度:需考量不同設備間的相容性和整合性。
  • 穩定性:移動過程中可能影響網路連線和設備穩定性。
  • 成本:相較於固定式推車,行動推車的價格可能更高。

方案二:整合式推車—遠距診斷的全能助手

整合式推車約佔市場的 15%,其特色在於內建診斷工具,例如心電圖、數位聽診器和耳鏡等,讓醫療專業人員可以遠距進行更全面的檢查。這類推車在偏鄉醫療機構和遠距醫療站點尤其受到青睞,因為它們可以遠距提供完整的醫療功能。整合式推車在亞太地區的遠距加護病房模式中也越來越普及,過去兩年中,印度和東南亞部署了超過 5,000 台整合式推車。

優點:

  • 功能全面:整合多種診斷工具,提升遠距診療的完整性。
  • 適用於資源有限地區:為偏鄉地區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 提升診斷效率:減少轉診和等待時間,加速診斷流程。

缺點:

  • 成本高昂:整合多種設備導致價格較高。
  • 技術複雜度: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和維護。
  • 設備更新換代: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設備更新換代速度快,需考量長期成本。

方案三:固定式推車—穩定可靠的專業之選

固定式推車約佔市場的 20%,通常用於加護病房和專科治療室等固定場所。它們提供穩定的平台、大型顯示器和備用電源系統。歐洲一家加護病房可能就配置超過 10 台固定式遠距醫療推車。由於其堅固的結構和與醫院資訊系統的固定連線,這類推車在神經科和腫瘤科的使用率也日益增長。

優點:

  • 穩定性高:固定位置確保網路連線和設備穩定性。
  • 螢幕顯示清晰:大型顯示器提供更佳的影像品質,方便觀察病情。
  • 適用於複雜診療:適合需要長時間監測和治療的病患。

缺點:

  • 移動性受限:無法在不同科室和病房間移動。
  • 空間需求:需要更大的空間來放置和使用。
  • 功能擴充性:相較於其他類型推車,功能擴充性較低。

神經照護行動醫療推車採購建議

選擇適合的行動醫療推車,需考量以下因素:

科室需求:

不同科室的診療需求不同,例如神經內科需要高畫質影像傳輸和腦波監測功能,而精神科則更注重隱私和安全性。

預算:

不同類型推車的價格差異很大,需根據預算做出選擇。

技術支援:

選擇信譽良好且提供完善售後服務的廠商。

未來發展:

考量未來醫療科技發展趨勢,選擇具有擴充性和升級空間的推車。

總結:

行動醫療推車在神經照護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同類型的推車各有優缺點,醫療機構應根據自身需求和預算,選擇最合適的方案。隨著技術的持續發展,相信未來行動醫療推車將在神經照護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為患者帶來更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GO-AI-7號機 Tue, 08 Jul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焦點時報/記者林明佑報導】2025年台灣耳科醫學會年會暨國際研討會,5日於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培訓中心隆重登場。本次盛會集結來自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的傑出耳科專家,以及台灣近55位講師與座長以及聽力師共同探討耳科新知、耳部手術、人工電子耳及數位聽力照護等主題,引領電子耳照護與聽力醫學邁向新境界,為台灣耳科醫療注入嶄新動能。

彰基電子耳基金補足健保醫療落差 照顧更多聽障患者

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長陳穆寬教授表示,作為雲林、彰化、南投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彰基不僅肩負救人使命,也承擔醫學研究與教育重任。本次國際耳科研討會匯集來自全球9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深入探討耳部疾病的多元面向,包括新生兒聽力篩檢、人工電子耳植入、暈眩症以及聽神經瘤等。陳總院長強調,彰基將持續致力於提升耳科診療技術,提供患者最優質的醫療服務,並推動相關研究發展,為民眾健康貢獻最大心力。

彰基電子耳基金補足健保醫療落差 照顧更多聽障患者

2023年7月起,健保署開放補助18歲以下、雙耳極重度聽損(優耳聽力閾值 > 90 分貝)兒童進行雙側電子耳植入手術,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因不符資格或費用差額問題,難以獲得完整治療。因此,彰基於同年成立「彰基電子耳基金會」,緣起於一位罹患白血病、突發雙耳聽損的年輕患者,在總院長陳穆寬教授的關懷下,啟發出一項照顧更多族群的行動。該基金會針對65歲以下、但未符合健保補助資格的病人,經過醫療團隊評估與社工諮詢後,協助其申請費用補助,讓患者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手術與復健,重返「聽見美好」的世界。

耳科主任許慶輝醫師指出:彰基在陳穆寬總院長的帶領下,不僅成立了人工電子耳基金,並在過去兩年成功完成9例植入手術,醫院在耳科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他期盼未來能持續推動國內外的合作與創新,為患者帶來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自2012年起,衛福部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公費補助計畫,期望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改善嬰幼兒聽力障礙對語言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彰基早在政府推動前,即參與相關先驅計畫,長年推廣聽篩服務至中部地區,並以「一站式聽篩服務」與高準確率的追蹤管理體系著稱。

目前於彰基出生的新生兒,大多於出生後三日內完成第一次聽力篩檢,以「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檢查輕中度以上聽損。若初篩未通過,將安排於滿月時複篩;若仍未通過,則儘速安排進一步腦波檢查,以釐清為「感覺神經性聽損」或「傳導性聽損」,並於六個月內啟動助聽器與聽語療育,達到黃金治療期內的有效介入。

彰基的聽篩皆由院內專業聽力師群親自執行,篩檢品質與追蹤效率優於全國平均水準。透過這樣完善的制度,彰基得以及早發現不少有潛在需求的個案,並主動規劃後續治療與陪伴措施,真正做到與孩子一同成長、共度挑戰。

彰基聽力團隊長年堅持精準服務、創新整合,更首創「麻醉電生理檢查」技術,將麻醉室移入聽力室,造福多重障礙兒童與困難個案,提升檢查安全與準確度,並縮短診療等待時間。

蔡螢芷聽力師說明,彰基耳科聽力團隊長期致力於打造一站式的聽力篩檢服務。近年來,團隊更首創將「麻醉電生理檢查」導入聽力室,讓需要鎮靜或合併多重障礙的個案,能在安全環境中完成高品質檢查。團隊也導入「影像頭部脈衝檢查」,能更快速地協助眩暈患者進行鑑別診斷,落實全人全齡的健康照護理念。

彰基近年電子耳手術的穩定發展與整合能力,獲得耳科醫學界高度肯定,因此2025年耳科醫學會特別授權由彰基主辦獨立年會,作為推動台灣耳科醫療進步的重要據點。

台灣耳科醫學會理事長黃仲鋒教授表示,本次盛會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長陳穆寬教授及耳科醫學會秘書長許慶輝醫師的鼎力支持下成功舉辦。會議邀請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多國專家,以及聽力師與語言治療師參與,共同促進跨領域交流,為耳科醫療發展樹立良好典範。

本屆年會除耳科醫師與手術團隊參與外,也特別規劃多場以聽力師為主軸的專題討論,包括:「台灣聽篩面面觀」、「平衡檢查技術」、「聽力學臨床實務分享」等,提供聽力師難得的學習與跨專業交流平台。

中華民國聽力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葉文英特別提到,彰基在新生兒聽力篩檢領域推動「一站式」整合服務,成效卓著,堪稱國內標竿。並感謝彰基重視此項議題及籌辦如此規模盛大的會議,成功促成醫師與聽力專業人員的跨界對話與合作,共同見證並分享這份成果。

此次大會亦安排耳科手術影片競賽、挑戰性病例討論與併發症處置經驗分享等精彩環節,期待透過實務與創新激發年輕一代醫療工作者的學習熱情與專業信念。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