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衛福部部長邱泰源爭議聲中,醫界近期傳出多起高層人事可能異動的消息,引發醫療圈高度關注。從中藥行落日條款風波、健保總額改革,到近日醫界對其言行與政策方向的激辯,都讓邱泰源成為風口浪尖上的人物。
延伸閱讀:大罷免風波延燒醫界》成大醫學院院長被點名接部長 「成大幫」將主導衛福部?
近來,邱泰源在多場公開發言中,也因語句不當引發爭議,包括對於台大兒科主治醫師值班一事形容「制度令人欽佩」等,被醫界人士批評「與基層脫節」;再如疫情期間關於疫苗調度、醫護補助的說法,也曾引發風波。
這些爭議是改革陣痛,還是治理失衡?究竟醫界怎麼看這波醫界人事異動傳聞?背後衍伸的醫療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坦言,邱的溝通表現確實令人突兀,但從整體政策面來看,他認為邱泰源仍是近年來少數「敢於改革」的部長之一,尤其在健保總額與醫療投資方面展現罕見魄力。
健保總額成長率提高至5.5%,獲醫院管理高層讚許
洪子仁指出,邱泰源來自醫界基層,對醫療人力流失與資源不足的問題具有深刻理解,且上任後,他大膽將健保總額成長率提高至5.5%、用公務預算補貼讓健保總額一舉增加712億元,為長期拮据的醫療系統注入活水;以及最近開始在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劃」5年489億已提出來並開始審查跟推動。
洪子仁指出,健保總額預算是全台醫療資源的命脈,也是長期爭議核心,過去多位部長考量政治風險與財政壓力,難以突破4.5%的成長天花板。「歷任衛福部長多半不敢突破這條線,怕引發財政壓力或政治爭議,邱泰源願意承擔財政與輿論風險,打破慣性,這點值得肯定。」
他補充,「而健保點值在今年得到改善以後,很清楚看到醫療機構的財務韌性也有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這樣的預算擴張也為改善基層醫療人員待遇鋪路,例如護理人員等專業人力的加薪幅度近年已超過2成。
中藥行落日條款爭議,反映中西醫與藥界矛盾
然而,邱泰源近期在《藥事法》103條「中藥行落日條款」延長政策上的決定,卻引發藥師與部分醫界強烈反彈。
根據原本設計,中藥行配藥的臨時條款將於2025年失效,未來僅限合格藥局執業,邱泰源以協助中藥業者轉型為由,日前宣布研議延長條款,引來藥師公會質疑圖利業者、影響用藥安全。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表態支持,認為傳統中藥產業仍有其社會功能與就業價值,若突然落日,恐造成大量業者生計困境,並影響偏鄉用藥可近性。藥師公會全聯會則強烈反對此政策轉彎,指出這是對多年藥事改革努力的重大倒退,開放中藥行繼續配藥,等同忽視用藥安全與藥師專業。
延伸閱讀:中藥行瀕臨凋零危機》衛福部新制惹議…藥師剃頭陳抗、中醫開嗆 誰能救中藥產業?
不過洪子仁認為,這項政策需放在產業結構與醫療體系全局中考量,而非單純看成中西醫對立或藥界內鬥。他表示,中藥行承載了台灣數十年的草根醫療網絡,也關乎一大群中老年患者與從業人口生計,政府若在過渡期間未提供完整配套,恐造成大量中藥業者失業與民間抗爭,影響基層穩定。
洪子仁進一步分析,中西醫界、藥師與醫師間本就存在專業領域交集與模糊地帶,對於「誰能配藥、誰能診斷、誰該負責用藥安全」有長年歧見,邱泰源的政策其實只是在這些爭議中試圖找尋平衡點。「藥師、護理師、醫師、中醫師,各有其專業立場與訴求,政府在施政時必須平衡各界利益。」他認為若僅從單一專業角度看問題,容易陷入內耗,無助於長遠改革。
各界觀點交鋒,醫界未來將何去何從?
醫界近來不僅關注健保制度改革,也對衛福部高層人事是否變動抱持高度敏感。一名醫界人士向《信傳媒》反應,「邱泰源任內確實在健保財務與醫療投資上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重視長照與偏鄉醫療發展,但邱施政缺乏參與式機制,未能有效整合基層聲音。」
綜觀目前局勢,邱泰源正處在一個極為複雜的交界點。一方面,他身負健保永續與醫療人力補強的重任;另一方面,卻又需面對中醫、西醫、藥師、護理師等專業團體的不同訴求與內部矛盾。
洪子仁呼籲,不論未來是否出現部長人事更替,政府應保留現階段邱泰源推動的健保改革方向,並持續優化,避免因人事波動導致政策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