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孩子不自覺咬手指 心理師:觀察3點 比制止更重要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心理師指出,孩子不自覺地摳皮膚、咬手指、玩筆或一直摸東西,甚至在該專心上課、寫功課的時候,持續出現這些動作,可能是他們表達焦慮的方式;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孩子摳皮膚、咬東西、東摸西摸,是無聊還是焦慮?」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享,有時候會看到孩子不自覺地摳皮膚、咬手指、玩筆或一直摸東西,甚至在該專心上課、寫功課的時候,持續出現這些動作。這可能是他們表達焦慮的方式,此時家長應觀察這些行為出現的時機,與這些行為有沒有過頭?如沒有造成傷害其實不需制止,轉移注意力即可。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發文分享,當問孩子說:「你怎麼又在咬?」孩子可能只會說:「不知道」、「沒幹嘛」,這些行為有時的確是無聊分心,但更多時候,可能是焦慮的表現。

這類「自我刺激行為(stimming)」在自閉症、高敏感孩子中常見,其實一般孩子也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孩子透過這些動作安撫自己、排解緊張,只是他們還沒學會怎麼表達情緒、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焦慮,這時可以觀察3個關鍵線索:

1.這些行為什麼時候出現?是在等待、考試、還是太無聊?

2.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時,還會這樣嗎?

3.是不是做過頭了?例如摳到破皮、咬到紅腫?

黃閎新表示,如果這些行為沒有造成困擾或傷害,其實不需要立刻制止,可以溫和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投入眼前的活動。你也可以提供替代小物:觸感玩具、筆套、桌下搓揉物等等。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說出:「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焦慮?還是覺得悶?」

黃閎新提醒,孩子不是故意搗蛋,只是正在學習怎麼調節自己。試著先理解而不是制止,才能幫助孩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