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多家健身房陸續傳出結束營業的消息。經營12年的「300壯士」在3月無預警停業,5月「打鐵健身」的台北南港與台中南屯店也相繼關閉;全真瑜珈健身則於6月20日因租約到期,結束台北忠孝旗艦館的營業,會員可到台北其他分館繼續使用服務。
但從數據來看,我們卻發現全台健身市場仍在穩定成長。《關鍵評論網》使用財政統計資料庫的營利事業數據統計,及全國營業稅籍登記資料,分析行業代號為「931219」(健身中心)的資料變化,以了解近年健身產業的發展趨勢(註一)。
近十年只因疫情受挫 健身中心家數和銷售額連年上升
截至2025年7月16日,全台健身中心數量達1095間,創下歷年新高,健身中心的銷售收入也穩步攀升。近十年唯一下滑出現是在2021年,那時碰上國內新冠疫情升溫影響,但隔年便迅速回升至疫情前水準;2024年全台健身中心總銷售額也來到186.6億,同樣為歷年最高。
健身市場的成長,是否與國內運動人口數量有關?根據教育部去(2024)年公布的《113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發表》,台灣運動人口已達82.9%。其中,每週運動三次以上、每次超過30分鐘,且運動過程會流汗並感到喘的「規律運動」人口比例,也首次達到35.3%,創下自2014年以來新高。而健身中心家數快速增長,可能也反映了民眾對健康生活的關注與投入。
若從運動消費觀察,根據教育部最新發布的《112年度我國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民眾上運動課、聘教練、參與運動社團等「參與性運動消費支出」近五年穩定成長,2023年全台運動總消費更達3400億元。
調查結果也顯示,受訪的兩萬多名民眾中,約15.3%的人表示在當年度曾為運動課程付費,每人每年平均會花5795元上健身房。而在「運動指導教學費」項目中,與健身房相關的年平均支出為2782元。
健身中心七成在六都 新竹市發展潛力大
從縣市消費表現來看,臺北市每人年平均運動消費最高,達8052元,其他五都亦表現不俗:新北市每人年平均運動消費為5718元、桃園市5348元、臺中市5265元、高雄市5089元,臺南市5032元。
根據財政部的營業登記資料,健身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六都,目前全台1095間健身中心中,超過七成位於六都。
雖然在《112年度我國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中,顯示新竹市每人年平均運動消費為6359元,僅次於臺北市,不過新竹市目前有營業登記的健身中心僅31間,不僅遠低於六都,還少於彰化縣、屏東縣和新竹縣,因此可能還是健身產業的藍海市場。
2015年起,「非連鎖」健身中心快速增加
全台運動風氣逐漸提高,也帶動健身房發展。雖然上半年出現一波健身房關門潮,但前兩大連鎖健身品牌「World Gym健身俱樂部」與「健身工廠」仍積極展店。根據《中央社》報導,World Gym今年預計新開15至20家分店。《中央社》報導也指出,健身工廠今年將新增8至9處營運據點。
細看數據,中小型健身業者的動能也不遑多讓。從目前1095間健身中心營業登記資料的「設立日期」來看,「非連鎖」健身中心自2015年起大量成立(註二),僅疫情期間稍微趨緩。2023年,非連鎖健身中心有101家成立,首次單年度成立家數破百,去(2024)年再次破百,有106家非連鎖健身中心成立。
為何健身房一直開?投入健身產業十年、Eros Fitness負責人Wayne接受《關鍵評論網》採訪時表示,民眾觀念轉變是關鍵。
「以前大家覺得想練很壯,或有錢的人才會去健身,但現在很多人都會試著找一個管道,來達到『我有運動』的目標。」Wayne說。而健身即成為選項之一。
五十佳健身薈執行長林昭印也有同樣觀察,但主要聚焦在銀髮消費者的「轉念」。林昭印說,五十佳健身薈2016年創立時,第一批學生在六十歲左右,上有長照壓力,生養子女數也比過去少,他們不希望未來像目前照顧的長輩一樣,老了得長期臥床,也逐漸明白下一代少有手足可分擔照顧責任。「所以他們很重視健康保健,現在會對自己多投資一點。」林昭印說。
高齡化社會下,越來越多健身房推出銀髮族健身課程,林昭印也提醒,長者健身並非「菜單不變、練輕一點就好」,而是要評估整體狀況,提升肌力也兼顧訓練安全。他提醒民眾可多參考教練是否有帶過其他長者重訓,或進修過相關課程。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台灣中小企業多、創業風氣相對興盛。Wayne說,有些教練累積一定資歷和對產業觀察後,有了想實踐的教學理念或偏好的健身環境,就會浮現「自己開健身房」的念頭。Wayne就是大學畢業後先投入健身教練工作,2017年才自己創辦健身房。
Wayne說,還有人是看重健身房預收款能力強,才投資開店。不過近年政府加強監管力度,Wayne也提醒,如果開健身房只是為了賺錢、不注重教學品質和設備投資,也開不久。
業者解析:中小型健身房「教練是靈魂」、分眾是王道
根據財政部營業登記資料,全台前兩大健身連鎖品牌「World Gym」和「健身工廠」共吃下全台兩成健身中心家數,前者在台有119家店,後者則有83家。面對名氣高、健身設備齊全的連鎖健身品牌,中小型健身房的優勢在哪?
「我們不拼硬體,拼『軟體』。」林昭印說,他所指的「軟體」是教學經驗豐富、善於跟學生溝通的健身教練。Wayne則認為,雙方客群不同,大型健身房空間相對大、設備齊,方便消費者自行使用器材,中小型健身房則大多推團課或一對一訓練,「兩者在競爭上沒有衝突,發展出的風格也不一樣。」
不過,兩人都提到,教練對中小型健身房來說很重要。
「教練是靈魂。」林昭印說,教練和學生間互動良好,有助於口碑行銷,像五十佳健身薈住最遠的學生來自高雄,趁每兩週搭高鐵北上開會的空檔來上課。不過,一旦教練離職,很多學生會跟著離開。「人畢竟不是機器,會有需要休息的時候,或是到了一定年紀,出現不同的人生規劃。」林昭印說,他都予以尊重,但這的確是中小型健身房營運的挑戰之一。
Wayne則比喻:「教練是健身工作室的『經銷商』。」他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報酬和抽成制度,為健身教練提供明確且多樣的「職涯路徑」很重要。Wayne分享,Eros Fitness近期向外展店,就有旗下的健身教練入股;有健身教練除了平時上課帶學生,也同步發展健身相關的社群帳號等等。
健身產業走向分眾,主打精準客群
近年健身產業也出現「分眾」趨勢,也成了許多中小型健身房的特色。如五十佳健身薈主打銀髮族健身、近年則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開發癌友健身等,而Eros Fitness則主打女性友善的健身環境,也開放夫妻或情侶一起上健身課。其他健身房還有孕產婦健身等近年新興的健身課程。
林昭印說,與大型連鎖健身房相比,中小型健身房可承接的學生人數有其天花板,「那就接我們擅長、適合的客群就好。」Wayne則認為,中小型健身房不是因「分眾」而生,反而是在健身房百花齊放的當代,鎖定精準客群,才有生存優勢。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